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歷史變遷以及在變遷的過程所沉淀下來的文化,那么通遼傳統的歷史文化和遺留下來的歷史古跡及游玩景點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通遼歷史文化的相關信息,僅供參考。
一、通遼歷史傳統文化及古跡景點
1、通遼大青溝,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西部沙海里,有一條長達24公里的沙漠大溝。溝上溝下樹木蔥郁,鮮花盛開;溝底處千萬條淙淙泉水匯成一條長長的溪流,清澈透明。溝的兩岸樹草叢生,常綠樹與落葉樹并存,喬木與灌木摻雜,鮮花與綠草相間,溪流與明沙相依。
這就是被稱之為科爾沁沙地綠色明珠的大漠奇觀——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位于科左后旗境內,距沈陽200公里,距通遼市區80公里,總面積12.5萬畝。保護區是科爾沁沙地在相同緯度上,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沙區原生林。
2、庫倫三大寺,庫倫三大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駐地庫倫鎮中部。庫倫是17世紀建立的古城。城內依北高南低的斜坡分層建筑有壯觀的三大寺:興源寺、福緣寺、象教寺。庫倫旗是清代內蒙古唯一實行政教合一的-旗,是蒙古族崇尚的宗教“圣地”。
興源寺是旗政教中心,福緣寺為財政中心,象教寺為-住所。興源寺始建于清順治六年(1649年),正殿有61根瀝金龍柱,面闊、進深各九間,有“八十一間殿堂”之稱,天王殿、山門兩側有配殿、鐘鼓樓等,占地2.5萬方米,為藏漢結合式-廟,現設博物館。
3、孝莊園文化旅游區,通遼市孝莊園文化旅游區,是以清朝國母、科爾沁草原走出的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出生地為主題,以“孝莊故居?達爾罕親王府”為主景區的大型歷史人文景區。園區位于通遼市境內的原達爾罕親王府舊址、國道304線西側(科左中旗境內),距通遼市區48公里。
園區總占地面積萬畝,規劃有孝莊故居?達爾罕親王府、孝莊博物館、嘎達梅林紀念館、達爾罕兵營、湯格爾廟、白龍湖、科爾沁與后金盟誓碑、孝莊園休閑度假村(溫泉小鎮)等十多處景點。
4、長壽村,均壽命83.36歲,村民們少病絕癌,世代長壽,人均壽命始終超出全國均水。這樣的一串數字資料,記錄了一個大山深處被稱為“長壽村”的小村。
這就是一個僅有18戶,76口人的奈曼旗新鎮山咀村石場洼屯(原白音昌鄉山咀村),創造了“長壽村”神話的“世外桃源”。三面環山的石場洼屯,坐落在盆地之中。
5、通遼市博物館,通遼市博物館創立于1975年,原名為哲里木盟博物館,在1999年時更名為通遼市博物館。2003年10月遷入現址,2007年開始實行對外免費開放制度,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09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二、通遼簡單概述
通遼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科爾沁草原腹地,地形地貌兼具沙漠、草原、濕地、湖泊、疏林、山地等特點,是科爾沁疏林草原最典型、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其前身為哲里木盟(蒙語意為馬鞍肚帶),于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盟,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盟設市。全市總面積59535方公里。轄8個旗縣市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設有142個蘇木鄉鎮、街道,2315個行政嘎查村、社區。總人口313.32萬,是內蒙古第二人口大市。通遼市境內居住著蒙、漢、滿、回等41個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155.85萬,占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占全世界的1/5,是全國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民俗風情濃郁。
通遼是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哈民遺址和南寶力皋吐遺址的發現使科爾沁史前文化向前推至5500多年。通遼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成吉思汗胞弟——科爾沁始祖哈布圖哈薩爾的領地,是清代國母孝莊文皇后、蒙醫藥學家占卜拉·道爾吉、愛國將領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鄉,是人民音樂家麥新烈士戰斗和犧牲的熱土。蒙古族傳統文化保存完整、傳承有序,安代舞、烏力格爾、蒙古族四胡音樂、蒙醫正骨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素有“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蒙古族民歌之鄉”“中國烏力格爾之鄉”“中國民族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蒙餐之都”等美譽。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中國魅力中小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地區”“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通遼礦產資源豐富,境內現已探明煤炭、石油、鈾、油頁巖、硅砂等礦產52種,其中:煤炭保有量113億噸,石油保有儲量1.33億噸,天然硅砂儲量550億噸,油頁巖保有量4.6億噸。“八0一”稀有稀土礦為世界特大型礦床。
通遼農牧業資源富集,地處世界三大玉米黃金帶,糧食產量穩居內蒙古首位,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和供港活牛基地,素有“內蒙古糧倉”“黃牛之鄉”等美譽。